星期一, 2月 28

Gauguin 高更:Elsewhere永遠的他鄉

我離開是為了尋找平靜,擺脫文明的影響。
我想創造簡單、非常簡單的藝術。
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我必須回歸到未受污染的大自然中,只看野蠻的事物,
像他們一樣過日子…像小孩一樣傳達我心靈的感受,
使用唯一正確而真實的原始表達方式。
(高更,巴黎回聲報專訪,2/23,1891)


圖:高更的大溪地三人|Three Tahitians|蘇格蘭國立美術館收藏,英國|油彩、畫布 |73 x 94公分、1899|/來源北美館

2月19日是高更展倒數第二天。傍晚6點TGS值班結束後,我搭車來到台北市立美術館,欣賞高更作品。

曾是梵谷好友的知名晝家保羅.高更是一位為了追求藝術之美而不惜傾家蕩產的傳奇人物,23歲辭掉巴黎股票市場的經紀人職務,離開了中產階級社交圈,離開了繁華,放棄了歐洲文明,從法國遠渡重洋來到南美洲大溪地,從事原始藝術創作。

這次北美館的高更展,展出作品共86件,其中有58件是高更的作品,包括油畫、版畫、銅雕、木刻、陶藝及紙上作品,另外28件則是一些受高更啟發及影響很深的一些作家的作品,像是保羅.塞魯西葉、愛彌兒.貝納、艾杜瓦.烏依亞爾、莫里斯.德尼等人的作品,北美館表示,希望藉著這次展覽,讓大參觀者了解高更對20世紀現代藝術的貢獻及影響。

圖:睡在沙發上的高更.梅特畫像|Portrait of Mette Gauguin Sleeping on a Couch |油彩、畫布 |24.4 x 32.5 cm, 1875 |/北美館


高更的人物畫,眉宇間頗具神韻,手足姿態,一舉一動,都顯得自然,像是「三個大溪地人」、「睡在沙發上的高更.梅特畫像」等,都看起來很有真實感。

圖:高更的歡愉/圖片來源中華藝術網記者徐兆玄/攝影

雕刻作品以簡單而流暢的線條,深動地勾勒出作者想要傳達的意向,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二件作品是「天鵝」和「歡愉」,在天鵝這幅橡木浮雕作品中,高更並破壞木頭的質感,而是利用了它本身材質特性,將天鵝戲水激起的波紋刻畫的很傳神;木雕「歡愉」中一對男女誇張而熱情的交歡景象,激起觀眾們無限想像空間。

圖:高更的白楊木風景圖|Landscape with Poplars|油彩、畫布|81 x99.5公分、1875|/北美館

我很喜歡高更的風景畫。每一幅作品都讓我忍不住駐足許久,品味著畫家每一筆細密的筆觸。他總愛畫出有著很廣大的格局與空間感的作品,他總是畫的很深、畫的很遠,畫的很憂鬱。風景畫是孤獨與寂寞的交會,彷彿要透過畫布告訴世人一個個感人的故事,但是結局都是問號。就像取材自塞納河堤岸風光的「白楊木風景」那樣,天空是灰白朦朧的一片,雲與空氣正不安份地亂竄著;風兒從不知名的地方吹過來,它吹過了樹梢、也邂逅的草叢,彷彿畫是活著的那般,我們感受到風的律動;巨大的白楊木與其身後幾株灰綠而沉穩的樹木剪影,帶來強烈的遠距孤寂,輕點的人物與白鵝是如此地模糊與渺小,獨自在河畔邊又意味著什麼?

圖:丁香花|Lilas|油彩、畫布|34.9x27cm、1885|/北美館

高更的靜物畫看起來很怪異,顏色,筆觸,形狀,以及位置,都相當不協調,看似要表現鮮艷,卻又處處充滿暗沉混亂的矛盾感,彷彿是要繪出夢境中的物品,看似實物卻又充滿模糊。


圖:2010.11.27-2011.02.20高更展


短短三個半小時的藝術饗宴,讓我對大師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與認識,高更的作品粗獷中總帶著一股憂鬱的氣質,透過一幅幅作品,不知不覺地體會到大師想要傳達的他自己內心最真純的感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您的參觀與留言 ~~ 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