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5月 21

憶舊金山紀事報兩三事


本週二(19日)在誠品隨意翻閱Economist雜誌,看到一篇名為”The rebirth of news”文章,讓我感到好震驚,因為舊金山很可能成為全美主要大城市中,第一個沒有日報的城市。
<=圖為San Francisco Chronicle網站

Internet的普及讓很多行業都受到影響,尤其傳統報業,處境更是惡劣,光2008年初,英國就倒了約70家報社。美國也好不到哪去,很多在地方上叱吒風雲的報社都遭到網路風暴,一家接著一家倒閉,San Francisco Chronicle(舊金山紀事報)這家創立於1865年、歷史悠久,並在地方上享譽多年、全美排名第十二大的報業鉅子,也無法倖免。

因為網路普及,上網看免費新聞的人越來越多,看報紙的人也越來越少,這種情況發生越年輕的族群就越加明顯,很快地,報紙訂戶減少,廣告收益也每況愈下,Chronicle不堪每年約五千萬美元的虧損,不僅大幅裁員減薪,甚至考慮不出日報只出網路版的新聞,力求重生。

然而現實是殘酷的,如同舊金山現任市長Newsome說的,就算日報消失,「許多三十歲以下的市民也不會察覺到。」

對於這份曾經陪伴我一年的報紙,讓我對它有著一分特殊感情,因此看到這則消息時,心中真是感慨萬千,也勾起許多過往回憶。

記得剛到舊金山當記者的時候,除了看華人報之外,我也常上它的網站閱讀地方新聞,以便快速了解金山特色、民情風俗,以及主流社會發生的大小事。每逢週末更會購買一份份量超厚、廣告頁超多的Chronicle慢慢看,研究他們撰寫灣區新聞的方式。

記得有一回,當時的布朗市長參加聯合廣場即將重新開放的記者會,負責市府新聞的我,市長去哪當然得跟到哪。那天是個陽光普照的好天氣,我準時來到廣場附近,依指示穿越重重施工圍欄鐵板,進入記者會現場。出示記者證及名片後,我領到一份新聞稿,此時,現場已站了不少工作人員及各大報記者。

一會兒,記者會正式開始。我擠到最前頭拍完市長特寫後,決定到後面一點才好拍攝全景。我環顧四周,看到好幾個記者都站在棕櫚樹前的植物護台上拍照或寫稿,心想那兒八成是個好地方,於是我也爬上護台湊熱鬧,果然站在那兒拍照的視野最好,市長及重要官員排排站的畫面可以順利塞進相機裡,只是拍著拍著的一個不小心,右腳竟然踏空並讓我立刻掉進樹旁土堆。「啊~」我輕輕地叫了一聲,左手迅速扶著樹幹,右手握緊相機,雙膝以下全陷入土中。當時真糗。(冏)

站在我旁邊的記者見狀,立刻伸出援手將我從土堆拉出來,並頻頻問我有沒有怎樣,我抬起頭向來他道謝,這時才看清楚原來他是一位帶著眼鏡,超有書卷氣質的褐髮帥哥,我偷瞄一下他掛在胸前的記者證,原來他正是Chronicle的記者。我羞紅著臉向他道謝表達自己沒有大礙,同時故作優雅地輕拍褲管上的乾土。從此,對Chronicle的印象就更好了。=..=

不知這位帥哥記者是否還在Chronicle。

Chronicle力求重生。它想效法Wallstreet Journal、NYTimes.com等媒體,部分內容或特別服務要收月費。NYTimes.com是收十美元,訂閱人數約22.5萬,但訂戶成長緩慢,畢竟網路上免費資源實在很多,如何讓消費者願意掏錢買資訊並不容易。

雖然新聞網站上的廣告收益逐年成長,但網站廣告所增加的利潤遠不及報紙印刷品所流失掉的廣告收益,況且社會一直在改變,以前是報社主宰資訊內容,由他們決定民眾該知道什麼,現在時代變了,人人想發言,人人想表達意見,大家對報紙上面的專業評論、深度報導的需求越來越低,報紙上網後,仍想靠賣內容重回昔日榮景並不容易。所以傳統報業何去何從,Chronicle要怎麼轉型,都得好好深思。

1 則留言:

  1. 報紙雜誌等媒體想要在網路發達的今天殺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
    我看還得再創新努力囉
    ㄎㄎㄎ...

    回覆刪除

歡迎您的參觀與留言 ~~ 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