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5月 30

從「百分之一秒」到「飢餓的蘇丹」



在朋友PeterPan的Plurk中看到「2007 年曼哈頓短片影展大獎影片:One Hundredth of a Second」,一部關於戰地記者的短片。PeterPan說她看完之後,有種很複雜的感覺...

這部影片大意是說,冒著生命危險的戰地記者,用相機在戰場捕捉最真實的戰況。一群在槍林彈雨裡逃跑的村民中,有一位小女孩吸引女主角的目光,憑著記者第六感,女主角的鏡頭開始追著她跑,真實地記錄著小女孩生命中的最後幾分鐘,並因此得到最佳攝影記者新人獎的故事。

這個短片引起朋友成串討論,當時朋友之一Julian 還因此聯想到另一個在 1994年得獎作品「飢餓的蘇丹」,那張因為報導蘇丹大飢荒而得到普立茲新聞攝影獎,然而,該記者在得獎兩個月後,因為受不住群眾指責和良心苛責,自殺身亡。

右圖為得獎作品「飢餓的蘇丹」,作者是凱文·卡特,版權為紐約時報所有

說起「飢餓的蘇丹」,故事要回到1993年開始談起,以下引述Wiki 百科,請按我

蘇丹戰亂頻繁,更發生大飢荒,兩名攝影記者凱文.卡特和西爾瓦乘小型飛機,往蘇丹北部邊界伊阿德村拍攝蘇丹遍地餓孚和內戰情況。但他對拍攝飢民的情況感到悲哀,欲走到附近的灌木林休息,緩和緊張感。

根據凱文.卡特自己憶述,他在灌木林外聽到一聲微弱的哭泣,一名瘦骨嶙峋、裸著身體小女孩,奄奄一息在貧瘠蒼涼的大地上向一公里外的食品發放中心爬行,出於記者的直覺,他蹲下來向女孩拍照。正當此時,一隻禿鷹落在小女孩身後,等待女孩的死亡,然後大快朵頤。

凱文.卡特靜靜的在那兒等了20分鐘,並選好角度,盡可能不讓那隻禿鷹受驚,待禿鷹展開翅膀。拍攝完畢後,凱文•卡特趕走了禿鷹,注視著小女孩繼續蹣跚爬向目的地。接著,他放聲慟哭,嚷著想要擁抱自己的女兒。


獲獎成名的同時,很多人開始譴責記者為何沒有放下攝影機,然後對小女孩施以援助。

如果你是上述二位記者,你會怎麼做?

因為工作職責關係,記者得壓抑自己的情緒,站在第一線看盡人生百態、悲歡離合,他們必須忠實地將所見所聞透過文字與畫面,將事實真傳遞出去,其實他們內心受到的壓力也很大,畢竟很多情況是這樣的:即使是自己害怕的事,仍要鼓起勇氣面對。

對我來說,不管是「百分之一秒」的記者,或者是「飢餓的蘇丹」的記者,他們都沒有錯,他們都在做自己應盡的本份。如果記者選擇放下攝影機去幫助難民,那麼他叫做失職, 因為他們的身份是記者不是紅十字會;況且,以他們個人之力能幫助多少人呢?

相對地,如果他們盡忠職守地把看到的真相散播出去,並引起廣大回響的話,那麼他們反而可以得到更多援手拯救更多的人。況且,在那個時刻,「百分之一秒」的記者並沒有能力救那位小女孩,「飢餓的蘇丹」記者就算能救那禿鷹前的小女孩,但在她後面還有千千萬萬個飢民,他能救得了多少個?更何況這些戰爭災難都不是這兩位記者造成,硬要他們背負拯救難民的十字架是否太強求呢?

拍「飢餓的蘇丹」的記者本來經濟狀況就不好,再加上受不了良心譴責與輿論攻訐壓力,最後選擇自殺結束33歲人生,對於曾當過記者的我來說,感受更是強烈。不知怎地,自己曾採訪過的許許多多大大小小悲慘故事,突然從埋在記憶深處中,一個接著一個地浮上枱面,一張張無助而淒楚的容顏再度出現眼前。當年還是個剛出道小記者的我,採訪的過程中常邊掉淚邊記錄,不想讓報社的人看到我的蠢樣,我都到圖書館找個沒人的角落邊掉淚邊寫稿。

那時的我沒有能力幫助他們,只能默默地撰寫著一則又一則的新聞,並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幫助更多的人,只可惜到了今天,因為能力不足,我所能做的依然有限。

3 則留言:

  1. 每次看到這樣的相片
    都會叫小咪
    心裡好難過~~

    回覆刪除
  2. 的確世上受苦受難的救之不盡
    不過就在眼前的,行有餘力還是該拉他一把

    往後如何是看他造化...
    拍當然要拍,傳達震憾人心的真實十分的重要
    但溺者在眼前,不救未免太失人性?

    不過那記者是不夠勇敢,如果說他讓像劍心一樣背起過去的錯誤...
    也許也太強求人家了... 不管什麼選擇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...
    說倒是真的簡單...一點淺見,感謝好友分享^^

    回覆刪除
  3. TO小咪:
    同感,看到這樣的照片心情總是沉重 /_\

    TO Chibc:
    同意你的看法...

    也許他送小女孩一程,送她到救難所去再走,或者給她點食物再走,那麼就會更好, 只是, 雖然他沒有那麼做, 我也不會苛責他, 因為他之所以一走了之想必有他的理由, 如果他真的那麼冷血, 他就不會在事後難過的自殺 /_\

    回覆刪除

歡迎您的參觀與留言 ~~ ^^